“美国1000亿美金以上市值的企业有4家,中国就只有一家,就是阿里。美国500亿美金以上的企业,有7家,中国就3家,100亿美金市值以上的线上、线下的零售企业,美国差不多有20家,中国大概就7、8家。无论是具体到哪个企业也好,具体到整个行业也好,中国整个消费零售行业还是有比较大的空间的。”
“在目前短期的情况下,疫情削弱了总的需求,导致很多企业在未来的资本开支比较谨慎。所以有的经济学家说,短期疫情反而会延缓产业链的转移。”
“只要中国继续加大对外开放、对内改革、降低税费,中国制造业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,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的优势,还是能长期保留下去。低端制造业相对于东南亚,相对于印度,光是看劳动力成本,可能中国这部分的优势逐渐在减弱。”
“举个例子,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也就9~10个月,全球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,这就是效率,全球是很难找得到的。”
“美国过去几十年制造业大量外移,但是并没有影响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事实。而且过去10年、20年美国还是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企业,有很多全球最优质的投资标的,从这个角度来说,大家长期还是非常看好中国经济的潜力。”
“从各个方面来看,股票市场肯定已经走过了最差的时候。如果再有个跌幅的话,从长期来说,是挑一些优质企业非常好的时候。”
“大家预测大部分的主要经济体中,最差的在2022年也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,好的经济体可能明年就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。”
“疫情短期内对很多企业都不利,但是长期对龙头企业是有利的。最简单的比如餐饮行业,可能你周边很多的餐饮企业,这次关门了就再不开了,但是有一些龙头企业可能还会加速开店,趁此机会加速扩张。”
“中国毫无疑问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,而且将来会远远超出其他国家。”
“港股估值水平低,一方面是港股传统经济和国有企业多,周期性企业也比较多,这些企业的估值是在历史的低点,未来能不能有个比较好的回报?很关键的是,要更多的重视股东回报,企业治理结构要不断完善。”
“目前全球资产很明显严重低配中国,中国占全球GDP大概16%、17%左右,但是中国在MSCI的权重只有百分之四点几,中美的市值比大概也就是1/3左右,中国是美国的1/3,所以全球资产投资中国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。从长期趋势来说,MSCI里面中国的权重应该是越来越高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外资净流入中国是个长期趋势。”
以上,是景林资产创始人、董事长蒋锦志在澳门新葡萄app下载举办的“对话景林,价值中国”线上视频问答活动中,给出的最新精彩观点。
景林资产是聪明投资者严选私募之一,也是知名的百亿级私募机构,强调用一级市场的研究方法做二级市场投资,具备多元化产业分析视角。
董事长蒋锦志拥有27年从业经验,长期业绩极为出色,其管理的金色中国基金,自2006年成立以来截至2019年11月29日,收益率***.*%,年化收益**.*%;景林全球基金自2016年1月成立以来截至今年4月30日,收益率***.*%,年化收益**.*%。
在这次问答中,蒋锦志分析了市场关心的全球化会否倒退、疫情对于中国制造业、消费行业、港股、美国中概股的影响,以及未来投资上的结构性变化和机会等。
全球化是自然演化结果,长期看是必然趋势
疫情反而延缓产业链转移
中国制造业优势还能长期保留下去
问:疫情给很多国家都带来了非常多的变化,不同国家开始审视关乎民生的产业是否自主可控,很多的国家都在重新思考依赖全球分工的产业链布局。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来讲,过往中国在这方面是比较有优势的,在后疫情时代,你对人类演化的演进有什么样的观点?
蒋锦志:全球化分工最早来自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,全球化是个自然演化的结果,长期来看是个必然的趋势。
因为企业是“经济人”,企业的决策更多是来自于生产成本、市场等各方面的考虑,所以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说,从长期看,全球化是个必然的趋势。
短期来看,有一种逆全球化的短期趋势,主要是由于短期疫情的影响,导致不少地区的物流和供应链中断,导致企业和国家对于供应链,尤其是基本民生产品过于集中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担忧。
叠加中美关系的冲突以及各国民粹主义普遍地上升,短期内逆全球化的趋势有所加强。
从长期来看全球化的趋势是个必然的趋势,从短期来看,是否转移产业链或者逆全球化的考虑有几个因素。
第一,产业链转移如果只转移产业链其中的一环,其实也是不太容易的,产业链的转移往往需要配套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转移。要不然一个环节转移过去,但是生产和运输成本都还是会很高。
第二,产业链转移还要需要大量的重新投资。尤其是在目前短期的情况下,疫情削弱了总的需求,导致很多企业在未来的资本开支比较谨慎。所以有的经济学家说,短期疫情反而会延缓产业链的转移。
第三,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,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。
第四,产业链转移还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。
第五,还要考虑成本和效率。有些国家,比如说东南亚的,工人工资成本是低了,但是可能效率一下子还提不上来。
还有一点就是,要靠近一个比较大的消费市场。你如果转移到一个地方,所有的产品都是靠出口,那你的运输成本也很高,而且还有面临别的成本和关税。
综合各个方面,中国的优势就非常明显,中国有庞大的熟练工人,和每年7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,又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。
中国从前几年开始,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经接近或者超过美国了。
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工厂,而且配套产业链非常齐全,尤其是电子产业链,你在东莞附近、深圳附近,上下游的产品,供应链的产品,很快容易能找到,你的成本就会很低。
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,只要中国继续加大对外开放、对内改革、降低税费,中国制造业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,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的优势,还是能长期保留下去。
低端制造业相对于东南亚,相对于印度,光是看劳动力成本,可能中国这部分的优势逐渐在减弱。
举个例子,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也就9~10个月,全球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,这就是效率,全球是很难找得到的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今后即使有部分产业链的转移,它也是个渐进的过程,不会形成一个很快的大规模转移。相反,由于短期疫情影响需求减少,企业的盈利减少,他为了节省投资,短期还可能影响了转移的速度。
另外一点,制造业转移很多是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的。有很多中国自己的上市企业,服装企业、电子企业,主动把自己的生产基地移到东南亚,移到墨西哥。
尽管这对中国的GDP增长有影响,但是大家算GNP,这些企业将来的收入和利润还是包括在GNP里面的。如果上市企业移到东南亚,移到印度,它的收入和利润还是包含在这个上市企业里面。
对大家投资来说,这些企业如果搬出去以后成本降低了,市场扩大了,它的盈利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更好。当然它可能会在当地减少一些就业,减少一些消费,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说,从GNP的角度来说,影响是不大的。
大家再回过头来看美国,美国过去几十年制造业大量外移,但是并没有影响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事实。而且过去10年、20年美国还是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企业,有很多全球最优质的投资标的,从这个角度来说,大家长期还是非常看好中国经济的潜力。
中国在各方面,比如制造业方面的企业和基础都非常好,当然未来可能有一些方面,比如工人低成本的优势会削弱,但是中国每年七八百万的大学生和熟练的工人、完整的配套体系,这是全世界目前所没有的。
长期大家还是非常看好整个大中华地区的中国资产的投资机会。